白马寺的由来及历史
白马寺的历史由来如下: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
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东汉始建
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
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僧人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
永平八年(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永平十一年(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第一次遭到了破坏。东汉初平元年(190年),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的各地联军,对洛阳形成了半包围的阵势。为防止人民逃回,他便把洛阳城周围二百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洛阳白马寺被烧荡殆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的历史价值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洛阳白马寺被誉为“僧寺之祖”,它有着怎样的人文历史
说起中国的寺庙,如今真的是遍地开花。原本发源于印度天竺的佛教居然没有在它的发源地兴盛,却在传入中国后才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和信徒。而在中国大地上许多大大小小的寺庙当中,洛阳白马寺是非常具有特色的。除了它独特的人文历史之外,它本身象征的禅宗精神也是它能够一直延续至今,香火不断的缘故。
白马寺堪称中国佛教的祖庭,用西方的话来说,它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滥觞。最早来到中国弘扬佛法的僧人就曾经居住于此,并且第一本中文的佛经就是在白马寺首次面世的。所以白马寺和中国佛教有着颇为深厚的渊源,尤其是佛教早期初入中土还未站稳根基时,白马寺为那段时期势力还不强势的佛教文化事业和宣传工作做出了自身独特的贡献。
白马寺自建成以来,就承办了许多佛事活动和庆典法会,同时它还一直致力于同其他寺院,以及国际各地的佛教徒进行佛事交流,进行佛法宣扬,普度悠悠众生。它的寺内建筑融合了包括中国,印度,缅甸和泰国这四个国家的布局和格调。呈现出极高的国际化特点。寺内还留存了许多历史名人刻写的石碑作品,其中就有元朝著名书法家也被称为水晶宫道人的赵孟頫·留下的作品,许多游客到寺庙观赏时都要驻足观看。
除此以外,白马寺里面还保存了许多大型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漆像,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刻的历史底蕴。
和中国国内的众多古刹一样,白马寺也历经了无数的风霜雨雪,战火纷飞,但是它今天依然顽强地矗立在河南洛阳,并且早就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了四A级景区。如今这里香火鼎盛,游客络绎不绝,佛法继续传扬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