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巡检司的历史
澎湖巡检司是明朝时期设立的一个行政机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加强对台湾、澎湖等地的管辖,设立了“巡道御史”一职,负责巡视南海、东山等地,并且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这标志着澎湖巡检司正式成立。
在明朝末期,澎湖巡检司的职权逐渐扩大,成为对外贸易、海上运输和海防的主要机构之一。清朝建立后,澎湖巡检司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行政机构,并且与台湾一起被划归为“福建省直辖地区”,直到20世纪初,澎湖才从福建省划归台湾。
元朝是设立了巡检司还是市舶司
元朝建立后非常注重海外贸易,因此在主要的港口设立市舶司。市舶司由行省直接管辖。每司设提举二人,从五品。主要职责是﹕根据舶商的申请﹐发给出海贸易的证明,等到船舶回来后还要对其检查,防止他们夹带私货。
其实市舶司倒也不少元朝发明的,早在大唐时期,面对发展红火的海外贸易就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不过这个职位是由太监担任的,这也是市舶司的前身。
忽必烈为政特点
忽必烈的改革是在维护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保持蒙古族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忽必烈仿效汉法改制“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变过去的那种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占广大汉人的合法耕地。
实行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重视农业生产和推广棉花种植技术,保证了国内安定。
治理黄河和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有利于民生、农业和交通的发展。
这些改革有利于长远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