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墨园历史故事(宝墨园的竞争对手是谁)

一、为什么会修建番禹宝墨园

相传,在清嘉庆年间,有一年,西江发大水,有一段黑色木头漂流到村边,人们把它放回江里,谁知下游水大,木头又回流到村边来。这种情况再三出现,人们觉得十分奇怪,便把黑木头供奉起来。

后来,朝廷诛除贪官和珅,社会上掀起反贪倡廉之风。影响所及,人们自然就特别希望得到像北宋名臣、龙图阁大学士包拯那样铁面无私的清官“包青天”去治理官吏。

包拯早年为开封知府,后官至枢密副使,死后追封“孝肃”。在民间,包拯因为官清廉,专替老百姓平反冤狱,整治贪官污更,铁面无私,被百姓誉为“包青天”。

包公在肇庆当了3年官,而肇庆在西江边上,加之民间流传说包拯面黑,人称“包黑子”。为了祭祀包青天,所以这块黑色木头便成为包公的化身,被沙湾百姓们雕刻成了包公的头像,供奉于沙湾人专门为祭祀包拯而建的包相府中。

到了清末,沙湾出了个叫包墨宝的人。据沙湾百姓传言,他为官特别清廉,堪为北宋包拯转世,于是百姓们为了感念北宋包公,便纷纷自发筹资,又在原来的包相府旁重建了一个包相府,并取名“宝墨堂”,

宝墨园位于番禺沙湾镇紫坭村包相府旁边,后来,由于前往宝墨堂祭祀包拯的人太多,清廷便将其改建成了园林,占地5亩,并易名“宝墨园”。作为开放给民众休憩的场所,它是古代番禺最早的公共园林。

宝墨园内的建筑主要有白石牌坊、九龙桥、治本堂、宝墨堂、龙图馆、清心亭、仰廉桥、紫洞舫和千象回廊等。此外,园内种植有千年罗汉老松、九里香、两面针树、银杏树、大叶榕树和紫薇树等树,还栽有大量的岭南盆景,建有龟池、放生池、锦鲤池和莲池,带给游人美的享受。

宝墨园正门的白石牌坊,高大耸立,气势恢弘,巧夺天工。高约14米,宽27米,三拱形,全部用4000多块白色、青色的花岗石砌成,重600多吨,其中横梁的石头重37吨,雕刻着狄青的故事以及吉祥兽等图案。

白石牌坊正中书“宝墨园”3个大字。两旁的对联是:

白石牌坊背后的横额为“宝墨生辉”,整座牌坊是一座大型的石雕艺术珍品。

进入白石牌坊园门内,有座仿照北京金水桥而建的白石拱桥,俗称“九龙桥”,由一座主桥、两座副桥组成,全用白色花岗石砌成,横跨在宽6米的鲤鱼涌上。

相传,“九龙桥”3字是从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字体中提取出来的。中间的桥有一块长7米、宽3米的大青石,雕有9条栩栩如生的龙,刀法流畅,力度坚硬,寓示着九龙腾飞,如意吉祥。

在九龙桥后面,建有一座名为“吐艳和鸣壁”的青砖悬山式一字影壁,是宝墨园门楼的附属建筑,实意是“隐蔽”,目的是不让园内的情况直接暴露在外,从而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气氛。

吐艳和鸣壁宽22.38米,高5.83米,由30000多块青砖雕砌而成,灵活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通雕、透雕等工艺,达到多层次、立体感强的效果。

正面是百花吐艳百鸟和鸣图案,精雕细刻了600多只形态、种类各异的鸟类,有凤凰、孔雀、山鸡,蚱蜢、蜻蜓等,还有苍松翠柏、竹子、柳树、牡丹等100多种花卉植物。全图以凤凰为中心,取“百鸟朝凤”的意思,充满勃勃生机,象征着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的景象。

影壁背面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雕刻,分别有《兰亭序帖》、《快雪时晴帖》、《行穰帖》、《瞻近帖》和元代书画家赵孟兆的题跋。雕刻的字体流畅自然,保持了古代大书法家的精髓,笔法洒脱,如一条条垂直悬挂的线条,所以广东砖雕有“挂线砖雕”的美誉。

治本堂位于影壁正后方向,原来是包公厅,就是包公办公的地方,为纪念包公而设。包公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提训斋壁》,其中开头的两句是:

治本堂以其命名,表示为官正直、清廉是治国的根本。在治本堂前的院子里,有一座紫檀木雕,正面雕有迎客松、仙鹤,表示人寿年丰,背面雕有我国著名教育家、儒教创始人孔子著名的《礼记》:

在治本堂厅内中央,悬挂着一副《荷花》图,象征包拯清廉圣洁、出污泥而不染的气节,也寓意着人们对包公清廉的敬仰。其左右对联是:

此联表达了后世对包公为民请命的崇敬之情。堂内左侧还有用西汉古墓出土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木料制作而成的“宝墨园”木匾名匾。木质纹理细密、光洁鉴人,书法圆润流畅。

在治本堂内右侧有收藏家捐赠的清代乾隆年间制作的紫檀木雕巨型画筒,造型精美,刻工精细,不愧为文房瑰宝。

在治本堂后的宝墨堂内,有一块写有“宝墨园”园名的花岗岩石匾,为宝墨园珍品。宝墨堂是为了纪念包公而建的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是包公的书房兼卧室。三面环水,正对着鉴清桥,鉴清桥是砖木石结构,临宝墨湖而建,形状类似风雨桥。

宝墨堂的正中悬挂着包公的画像,他身穿大红官服,一身正气,大义凛然,脸色并不是传说中的黑色。传说中的黑脸包公形象,只是人们用黑色来表达他严肃、正直和铁面无私而已。包公画像两旁的对联是:

此联是宝墨堂的点睛之作。画像前是精湛的葡萄图案,金色的通花木雕挂落,显得庄重典雅。

在宝墨堂内的正中,摆设着一只长2.36米,宽1.6米,重1吨多,刻有108只寿鹤,取名“百寿图”的巨型端砚。两侧陈列着已有三百年历史的“如意古墨”以及紫檀木雕画筒,造诣工精,格调高雅。

在宝墨堂前的湖面上,有石雕龟蛇、仙鹤,湖上遍植荷花、睡莲等。堂前的水榭有两棵百多年树龄的老榆树盆景,苍劲挺拔,就像两位替包公执法的大将军,俗称“树将军”,在捍卫着社稷的正义。

在树将军旁边,设有一对大金鱼缸,分别绘有百朵菊花和百朵牡丹,争相吐艳、雍容华贵,为宝墨堂增色添彩。

此外,在宝墨堂屋脊上有8组精美的陶塑装饰,是陶瓷大师根据包公的故事创作的,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其中尤以“宝砚投江”一组故事最为著名。

二、宝墨园的历史故事

1、宝墨园位于番禺区沙湾镇紫坭村。宝墨园的来历,须从宝墨园东侧的包相府庙谈起。包相府庙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奉祀北宋名臣、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地方。相传有一年西江发大水,有一段黑色木头漂流到村边,人们把它放回江里,谁知下游水大,木头又回流到村边来。这种情况再三出现,人们觉得十分奇怪,便把黑木头供奉起来。嘉庆四年间(1799年)朝廷诛除贪官和珅,社会上掀起反贪倡廉之风。影响所及,人们自然希望能得到像包青天那样的清官来治理官吏。便把木头刻成包青天像,在此建宝墨园风光起包相府。

2、宝墨园清末民初是包相府,后称宝墨园,是供群众休憩游乐的地方,所以有人说它是番禺最早的公园。世易时移,原宝墨园早已被毁,原址已变成民居。改革开放后,发展旅游业和恢复文物古迹的春风吹到了宝墨园,1995年在港澳同胞及社会各界擅长仁翁的鼎力捐助下,宝墨园得以重建。[1]

3、重建后的宝墨园,面积160多亩,规模宏大.造型高雅,集清官文化、岭南建筑工艺、岭南园林艺术和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于一体,成为远近闻名的庭园精品。

三、宝墨园详细资料大全

宝墨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紫坭村,建于清朝末年,占地五亩,因破四旧,文物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于1995年重建,历时八载,宝墨园经过四期建设,园面积扩至168亩(约10万平方米),集清官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