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生产的主要工序是什么
1、水泥的生产,一般可分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制成等三个工序,整个生产过程可概括为“两磨一烧”。
2、1,生料粉磨,分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一般采用闭路操作系统,即原料经磨机磨细后,进入选粉机分选,粗粉回流入磨再行粉磨的操作,并且多数采用物料在磨机内同时烘干并粉磨的工艺,所用设备有管磨、中卸磨及辊式磨等。湿法通常采用管磨、棒球磨等一次通过磨机不再回流的开路系统,但也有采用带分级机或弧形筛的闭路系统的。
3、2,熟料煅烧,煅烧熟料的设备主要有立窑和回转窑两类,立窑适用于生产规模较小的工厂,大、中型厂宜采用回转窑。
4、3,水泥粉磨,水泥熟料的细磨通常采用圈流粉磨工艺(即闭路操作系统)。为了防止生产中的粉尘飞扬,水泥厂均装有收尘设备。电收尘器、袋式收尘器和旋风收尘器等是水泥厂常用的收尘设备。
5、由于在原料预均化、生料粉的均化输送和收尘等方面采用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尤其是窑外分解技术的出现,一种干法生产新工艺随之产生。采用这种新工艺使干法生产的熟料质量不亚于湿法生产,电耗也有所降低,已成为各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趋势。
6、将原料加水粉磨成生料浆后,喂入湿法窑煅烧成熟料的方法。也有将湿法制备的生料浆脱水后,制成生料块入窑煅烧成熟料的方法,称为半湿法,仍属湿法生产之一种。
7、湿法生产具有操作简单,生料成分容易控制,产品质量好,料浆输送方便,车间扬尘少等优点,缺点是热耗高(熟料热耗通常为5234~6490焦/千克)。
混凝土生产工艺流程是什么
试验室在生产前采用现场生产原材料,根据生产配比,进行混凝土的试拌工作,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各方面性能再进行一次检测工作,如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和易性、凝结时间、含气量等。试拌过程中结合不同强度混凝土添加不同配合比的尾矿砂。
(1)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保养、调试,进行计量器具的检查,校准,并做好相应记录,确保原材料计量的准确度,调试合格后进行生产。生产时严格按配合比进行下料,严格控制计量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其中水泥、混合材、水及外加剂计量偏差为±2.0%,砂石计量偏差为±3.0%。
(2)、每天不少于2次对搅拌车进行过磅验证砼容重,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天启主管反映,作出相应的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3)、定期对各原材料电子磅进行自检校验工作,保证计量系统的准确性,自检时发现有误差,须重新标定,检验结果及时间须做好记录备查。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严重异常应立即停用,并上报主管领导,安排相关人员检查维修处理,必要时与计量单位机构联系维护处理,维护处理后经检定合格才可继续使用。
(4)、外加剂磅每天在开始生产之前用砝码进行校验一次,砂、石、水泥、矿渣、粉煤灰等磅每2周进行校验一次。
(1)、配料员应严格按生产操作规程配制每槽砼,准确均匀地将拌合物投入到搅拌车滚筒内。在搅拌工序中,拌制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应符合GB50164-92的规定;
(2)、混凝土搅拌最短时间符合设备说明书的规定。根据公司搅拌设备情况,每槽搅拌时间不少于20~30秒,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3)、生产过程中应测定骨料的含水率,每一工作班不少于一次,特别是当雨天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增加测定次数,依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并根据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及时调整用水量。
(4)、在生产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混凝土的流动性、保水性、粘聚性、砂率、混凝土的含气量、混凝土拌合物经时损失、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等等。
(1)、搅拌车装料前进行反鼓卸干净鼓内积水。
(2)、搅拌车进机位装货时,定位后,向中控室报车号。
(3)、司机收到送货单后,要看清送货单上车号和工程名称等,必要时与中控室重复送货单上的内容,如工地名称、混凝土级别、坍落度、方量等,互相核对无误后出车送货。
(4)、搅拌车进入工地后,应服从工地的安排与调度,到达准确的位置卸料,并将随车混凝土的资料交予工地,再次核实工地名称、混凝土强度等级、方量、塌落度要求等,避免卸错工地,卸错部位。核对无误后方可卸料。
(5)司机协助工地卸料,并将工地对公司关于质量、配送、服务等信息,及时反馈回中控室,以提高树立公司良好的服务形象。
5、混凝土出厂外观质量检查或抽查
(1)、对出厂前的混凝土,严格按照抽样制度进行检测,以控制出厂混凝土的稳定性,结合外观质量检查制度,每车混凝土装车后应在厂内搅拌1~3分钟左右,然后观察其和易性及坍落度情况,以避免到现场卸料时才发现而造成的混凝土不合格。
(2)、混凝土出厂质量主要由当班人员负责控制、跟踪和技术质量服务,确认合格后,并在送货单上签字后,让搅拌车出厂。
硅酸盐水泥生产的主要工序有哪些
(1)破碎水泥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原料要进行破碎,如石灰石、黏土、铁矿石及煤等。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用量最大的原料,开采后的粒度较大,硬度较高,因此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用量最大的原料,开采后的粒度较大,硬度较高,因此石灰石的破碎在水泥厂的物料破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破碎过程要比粉磨过程经济而方便,合理选用破碎设备和和粉磨设备非常重要。在物料进入粉磨设备之前,尽可能将大块物料破碎至细小、均匀的粒度,以减轻粉磨设备的负荷,提高黂机的产量。物料破碎后,可减少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不同粒度物料的分离现象,有得于制得成分均匀的生料,提高配料的准确性。
(2)原料预均化预均化技术就是在原料的存、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堆取料技术,实现原料的初步均化,使原料堆场同时具备贮存与均化的功能。
原料预均化的基本原理就是在物料堆放时,由堆料机把进来的原料连续地按一定的方式堆成尽可能多的相互平行、上下重叠和相同厚度的料层。取料时,在垂直于料层的方向,尽可能同时切取所有料层,依次切取,直到取完,即“平铺直取”。
水泥生产过程中,每生产1吨硅酸盐水泥至少要粉磨3吨物料(包括各种原料、燃料、熟料、混合料、石膏),据统计,干法水泥生产线粉磨作业需要消耗的动力约占全厂动力的60%以上,其中生料粉磨占30%以上,煤磨占约3%,水泥粉磨约占40%。因此,合理选择粉磨设备和工艺流程,优化工艺参数,正确操作,控制作业制度,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具有重大意义。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中,稳定入窖生料成分是稳定熟料烧成热工制度的前提,生料均化系统起着稳定入窖生料成分的最后一道把关作用。均化原理:
采用空气搅拌,重力作用,产生“漏斗效应”,使生料粉在向下卸落时,尽量切割多层料面,充分混合。利用不同的流化空气,使库内平行料面发生大小不同的流化膨胀作用,有的区域卸料,有的区域流化,从而使库内料面产生倾斜,进行径向混合均化。
把生料的预热和部分分解由预热器来完成,代替回转窑部分功能,达到缩短回窑长度,同时使窑内以堆积状态进行气料换热过程,移到预热器内在悬浮状态下进行,使生料能够同窑内排出的炽热气体充分混合,增大了气料接触面积,传热速度快,热交换效率高,达到提高窑系统生产效率、降低熟料烧成热耗的目的。
生料在旋风预热器中完成预热和预分解后,下一道工序是进入回转窑中进行熟料的烧成。在回转窑中碳酸盐进一步的迅速分解并发生一系列的固相反应。随着物料温度升高近时,矿物会变成液相,溶解于液相中的和进行反应生成大量(熟料)。熟料烧成后,温度开始降低。最后由水泥熟料冷却机将回转窑卸出的高温熟料冷却到下游输送、贮存库和水泥磨所能承受的温度,同时回收高温熟料的显热,提高系统的热效率和熟料质量。
水泥粉磨是水泥制造的最后工序,也是耗电最多的工序。其主要功能在于将水泥熟料(及胶凝剂、性能调节材料等)粉磨至适宜的粒度(以细度、比表面积等表示),形成一定的颗粒级配,增大其水化面积,加速水化速度,满足水泥浆体凝结、硬化要求。
水泥出厂有袋装和散装两种发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