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国寺历史(宁波灵山寺简介)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宁波保国寺历史,以及宁波灵山寺简介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宁波保国寺的来历

1、灵山寺是保国寺的前身。保国寺位于的山叫灵山,相传在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和他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此山。此山又名骠骑山。《四明谈助》记载“山之西,峰联,耸如马鞍,又名‘马鞍山’乃府治后镇山也”。“山以汉时骠骑将军张意隐居于此,又名骠骑山。山脉东南至夹田桥,东北直至鄞之江北岸青墩,为府治后托。”灵山与鄮山共为鄞邑东外护。《吴越春秋》有记载:东汉时高级将领骠骑将军张意(地位仅次于大将军,为汉代高级武官,正二品)还曾被派“以水军讨伐东瓯”(见《太平御览》引《东观汉纪》佚文)。他们死后,其宅舍便被建成了寺院,名为灵山寺。现存的骠骑山、骠骑将军庙、骠基坪(保国寺东围墙外900平方米,古木参天)、骠骑井泉,足以说明人们对父子俩隐居于此的一种历史痕迹纪念。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诏毁佛寺。灵山寺被毁。会昌六年李炎死,李忱(宣宗)继位,大中元年(847)四月又恢复佛寺。根据现在的考证,除了寺志,更应该获取最原始资料。《宋元四明六志》中的《宝庆四明志》和《延祐四明志》,对保国寺的建置定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其他资料又佐证了这一点。如与保国寺同时赐名的还有京城的“护国寺”。其中的历史情景在于:唐僖宗李儇(862—888)在咸通十四年(873)由宦官拥立即位,时年十二,佛法的力量一时难以重振,却遭遇灾旱连年,黄巢、王仙芝等农民大起义屡屡爆发。广明元年,唐僖宗正好18岁。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令唐僖宗胆战心惊之余,唐僖宗乞求突然获得一种潜在的护国力量,于是有意赐名“保国寺”。但雍正碑又有记载寺院恢复的时间“如从宋治平二年(1064),上溯二百十四年,应为唐李忱(宣宗)大中四年(850)。大家都知道,保国寺的开山鼻祖是可恭。可恭是国宁寺和尚,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而可恭上长安兴复灵山寺之征决不是在广明元年当年完成的,当在广明元年之前,是广明元年九月才回到明州的。所以恢复建灵山寺应有一个历史过程,雍正碑的记载也是有道理的。可以这样说,可恭有意恢复灵山寺可从851年算起。至于可恭哪一年带上刺史的奏请,偕檀越许标等人,寻往长安,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途经关东(注:汉、唐定都在今陕西,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时值关东大旱。可恭“跪诵莲典,未终,霖雨大澍,禾黍旆穗,民气获苏。有司奏状,遂得召见”。可恭以恢复灵山寺为请求,僖宗答应了,并要求可恭在长安弘福寺(唐僧玄奘取经归来之所,高僧宿集)讲五大部经,约有三个月之久,又讲诘朝纶章,法誉大振。于是唐僖宗非常高兴,敕“保国”之额并赐可恭紫衣袈裟一袭,允许其还山建寺。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时间段。

2、可恭回到明州的时间正好是唐广明元年秋九月。随后便“庀材鸠工,重新殿宇,营构有槐林之柱,罘罳绝布网之尘,巧夺公输,功侔造化。”而同年十一月黄巢起义军还是占领了长安,逼唐僖宗逃亡入蜀。“保国”两字最终没有给唐僖宗带来保佑。

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1、1976年2月成立文保所,属宁波市文化局文物处领导。

2、据《宁波府志》和《保国寺志》记载,寺始建于东汉,因在灵山上,故名灵山寺。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寺遂废。唐广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国寺。现存大殿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重建的。宋治平年间(1066)曾一度改名为精进院,后又复称保国寺。大殿距今980年历史,基本保持原貌,是江南现存最古老木结构建筑之一。1961年3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建立保管所。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

3、2008年5月8日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陈列规划设计通过评审。

保国寺的历史沿革

1、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据《寺志》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

2、唐武宗时,灵山寺被废。唐武宗会昌二年至五年(842年-845年),官府便下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据统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所。灵山寺在这次灭法活动中被废。

3、唐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保国寺。唐广明元年(880年),宁波国宁寺僧可恭,应施主之要求,前往长安上书朝廷,请求复寺,获得批准,唐僖宗李儇赐额保国寺。

4、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的建筑至今未能存留。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规模不大,再加上唐代晚期佛教发展缓慢,社会客观条件不够理想,寺院建筑未能存留至今。

5、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德贤“复过灵山,见(保国)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由此出任寺院住持,迎来了保国寺的第一次中兴。

6、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1年)僧仲卿建法堂。僧宗普开凿净土池、栽四色莲花。当时仲卿与宗浩还曾建十六观堂,在法堂西,后废。南宋时期的这些建设项目保留至今的只有净土池。法堂位置犹存,但建筑已几经重建了。

7、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官方曾赐“精进院”额,表明它在当时的佛教寺院中已有一定地位。

8、明弘治六年癸丑僧清隐重建祖堂,更名云堂。

9、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建清隐堂,后废。

10、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重修大殿。

11、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僧豫庵扩云堂基,更名玄览斋,旁设两庑、前架照厅。乾隆元年废。

12、明时建迎熏楼在大雄殿西。后废。在大雄殿东北隅建关房,后废。

13、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显斋、景庵重修大殿,“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等相”,同时重修法堂、天王殿。于净土池四周立石栏杆,清前明御史颜鲸为净土池填“一碧涵空”四字。

14、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住持显斋“鸠工庀材,培偏补陷,未数年而奂仑备美”。

15、乾隆十年(1745年)僧唯庵、体斋对大殿“移梁换柱,立磉植楹”,并重修天王殿。嘉庆元年(1795)重修大殿,改装罗汉诸天等相。

16、嘉庆十三年(1808年)移建钟楼于大殿东。嘉庆十五年(1810)新建鼓楼在于大殿西。

17、宣统二年(1910年)天王殿、东客堂毁于火。宣统三年,僧一斋重建。

18、民国二十年(1913年)僧一斋建藏经楼五间(下层为法堂)及西侧客房楼屋十间一弄。

19、195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南京工学院师生发现此古建筑,后经陈从周、刘敦桢教授核实为北宋建筑。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